同頻共振!海大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共成長
1996年1月16日,李鵬總理在上海召開專題會議,指出把上海建成國際航運中心是開發開放浦東,使上海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的重要條件,對我國對外開放,對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自彼時起,上海就將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作為肩負的又一國家使命,開啟了新一輪的不懈奮斗。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政產學研各界不待揚鞭自奮蹄,不斷突破,不斷向前!
隨著以洋山深水港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陸續建設投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駛入快車道。預判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心將逐步由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向全面提升現代航運服務能力轉變,2008年7月14日,由上海市建設交通委、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和上海海事大學共同倡議的“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入駐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同志發來賀詞,時任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的徐祖遠同志和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沈駿同志共同為“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揭牌。
2009年《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國發〔2009〕19號)》的發布進一步明確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時間表與任務書,該文件也成為研究中心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根本遵循。十多年來,研究中心見證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從蹣跚起步邁向基本建成的每一個足跡,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對研究中心寄予重托,一系列涉及航運中心建設的重大課題委托研究中心承擔和參與。自“十二五”起,研究中心就一直承擔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五年規劃的研究任務,成果先后被納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的《上海市加快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時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規劃》。其間,研究中心還開展過2018-2022年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總體思路、推進黃浦江航運功能轉型發展、經營無目的地郵輪運輸市場準入條件、上海航運產業地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2035發展戰略等專題研究。目前,研究中心正在廣泛調研,深度參與“十四五”時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藍圖的謀劃。同時,研究中心連續十一年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年度評估工作,持續跟蹤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軌跡,并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進展與走向動態把脈,為相關政策的適時調整與優化提供了扎實的決策依據。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又增加了一對動力澎湃的翅膀。受有關部門委托,研究中心第一時間開展了自由貿易試驗區航運負面清單和監管機制及模式研究,相關成果直接轉化為2014和2015版自貿區航運負面清單。其后,圍繞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與國際航運中心的互動,研究中心又持續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決策咨詢研究。
十年來,研究中心圍繞國際航運組織分支機構落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對上海經濟發展貢獻、制度創新突破、相關航運業務開放、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評估及未來發展方向、上海郵輪業發展等相關內容,向上海市有關政府部門提交了多篇專報和內參,先后得到過上海市委市政府歷任相關領導的批示和指示。
2015年以來,研究中心已提前思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從“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的突破口,并選擇了“信息化”與“國際化”兩個方向重點發力。
研究中心的港航大數據實驗室存儲了2012年至今全球60多萬條船舶多達900多億條航行軌跡數據、7萬多艘商船的登記數據、1萬多個港口的4萬多個多邊形地理信息,并在軌跡壓縮、ETA預測、軌跡聚類等核心算法上保持全球領先水平,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分析與運用,為進一步提升上海周邊海域的通航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2016年,研究中心聯合亞、美、歐洲9個國家和地區的13個航運領域智庫機構發起成立“全球航運智庫聯盟”,聯盟秘書處常設研究中心,由研究中心負責日常運作。智庫聯盟已成為服務上海“四大品牌”建設的亮點之一,也將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本土咨詢機構產生國際輻射影響的重要動力引擎。
憑借豐碩的研究成果,研究中心先后入選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劃、“CTTI高校智庫百強榜”A類智庫(目前位居“基礎設施與公共事業領域智庫綜合測評”第二,也是全國唯一一家入選的航運專業智庫)、上海市教委高校智庫(B類)、交通運輸部智庫聯盟。研究中心還多次獲得決策咨詢與哲學社會科學相關成果獎項,其中包括上海市第九屆、第十屆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一等獎和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決策咨詢和社會服務獎一等獎。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伴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一路走來,值此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建成之年,研究中心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深入的研究,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為全面建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