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辦學特色 融入學校發展”系列報道之一:一勤天下無難事 傾心推動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建設 ——記商船學院鐘兢軍教授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新時代開啟新征程,上海海事大學搶抓機遇,凸顯特色和優勢,辟大國航路,育時代英才,正向著建成以航運、物流、海洋為特色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水平海事大學而奮進。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一批海內外英才加入到海大教師隊伍中,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佳績。為進一步強化航運、物流、海洋領域的辦學特色,堅持應用研究型大學辦學定位,鼓勵教師將自我發展與學校發展緊密結合,增強服務教育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和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使命意識,學校黨委宣傳部將陸續推出“聚焦辦學特色 融入學校發展”系列報道。

通過深入走訪一線教師,努力發掘和報道他們將學校特色學科與個人專業成長相結合,深入思考、積極轉變、主動融入學校發展的先進事跡。希望通過身邊的人和身邊的故事,激發廣大教職工轉變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進而轉化為投身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強大動力,堅定不移的走具有海事特色的發展道路,更好地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

“聚焦辦學特色 融入學校發展”系列報道之一:

?

一勤天下無難事 傾心推動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建設

?

——記商船學院鐘兢軍教授

?

人物小傳:鐘兢軍,現任商船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海事大學船舶動力工程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首屆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職工標兵,省級教學名師。2018年5月進入學校工作以來,帶領團隊成功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1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項、中央軍委科技委JCJQ計劃技術領域基金項目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1項,高校和企事業單位合作項目10余項。

聚焦船舶動力 推進學科發展

鐘兢軍老師具有豐富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建設和教學管理經驗。入校以來,鐘老師緊密圍繞學校辦學特色,立足于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聚焦船舶動力領域,新建船舶動力裝置學科方向,在船舶燃氣輪機技術、船舶多電推進技術、船舶減搖鰭和海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不斷開拓,創建了上海海事大學船舶動力工程研究所,組建了船舶燃氣輪機教學科研團隊,培養青年教師盡快成長為教學科研骨干力量。

為了組建船舶動力工程研究所,鐘兢軍老師第一時間引進和吸收了一批優秀教師參與到科研團隊的建設中?!跋肴谌氲揭粋€新的環境,就像是在陌生的叢林中探索前進,而鐘教授作為整個科研團隊的領頭人,需要直面的問題更多,壓力也更大。”團隊成員吳宛洋老師說。為了讓大家快速地在不同的船舶動力領域中交流合作,他經常組織老師開展學術研討,鼓勵他們參加學科領域內的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讓大家對彼此的領域有更深的認識,促進交流,在不同研究領域的思維碰撞中尋找新的研究思路。他倡導的“人在一起只是團伙,心在一起才是團隊”理念,潛移默化地增加了團隊里教師的凝聚力。

科研團隊有了一定的規模,硬件建設更是發展日程上的重要任務。鐘兢軍老師在實地考察后結合上海航運中心和臨港新片區的地理和發展優勢,與他的科研團隊一起推進智慧船舶多電推進能量管理系統平臺建設,其中的“船舶燃氣輪機超聲速葉柵流場綜合實驗系統”設備購置工作已接近完成,船舶多電推進技術實驗平臺也初步完成了建設方案的論證。

鐘兢軍老師工作嚴謹細致,在開展輪機工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論證時,他作為負責人積極謀劃,思路清晰,組織教師對專業建設和發展規劃進行詳細的討論,促進了專業的成功獲批。在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的第五輪學科評估過程中,鐘教授憑借對國內相關院校同類專業的了解和自身豐富的學科建設經驗,從上海海事大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如何更好地完成學科評估提出了很多指導性意見,并親自制訂學科評估日程表及撰寫學科簡介和學科建設成果等,努力為學科評估做出貢獻。

注重團隊建設 潛心人才培養

為使科研團隊里的教師更快融入學校和學科發展,鐘兢軍老師組織團隊成員努力拓展行業特色研究方向,鼓勵他們在船舶動力裝置節能與高效運行、船舶減阻、航行安全等方向申請新的專利,發表高水平的文章,進行多項縱向及橫向項目的申請和研究,并邀請國內外行業知名專家來校指導。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申請為例,從初步成稿到最終提交過程就歷時近半年,大大小小的討論會不計其數,初步成稿后的修改不下二十余次,逐字逐句,大到全文邏輯,小到圖表和標點符號,每一步都深入指導并身體力行,引領作用顯著。

團隊成員闞曉旭老師對此深有感觸,他說“鐘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之情,一直從我攻讀博士延續到我入職以來,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在師德培養上,鐘老師采用參觀校園、交談座談等方式增進我們青年教師愛校如家的歸屬感,以校為榮的榮譽感,培養我們青年教師樹立優良師德師風,塑造良好教師形象。鐘老師積極參與學校的‘傳幫帶結對子’活動,對于論文的修改和科研項目的申請,均注入大量的精力,鐘老師修改過的一篇篇論文和項目申請書的手稿都是我成長道路上寶貴的教材,這些都促進了我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快速成長。同時,鐘老師大力支持我在《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擔任青年編委,注重培養我們在學術行業的發展?!?/p>

團隊成員楊凌副教授說:“鐘老師作為團隊帶頭人,基本上沒有節假日或者休息時間,辦公室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哪怕是正月初一,依然和我們探討學術問題或項目申請書的完善,‘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就是他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鐘老師在科研工作過程中事無巨細、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是我們所有教師和學生學習的榜樣。”

鐘兢軍老師始終將傳承知識、科技創新和培養人才作為自己的責任,以科學嚴謹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融入新的環境,始終言傳身教“一勤天下無難事”。

課程建設研討與交流
鐘兢軍教授團隊開展學術交流
鐘兢軍教授
文字: 
焦玉玲 杜宗洋
圖片: 
高煒濂
編輯: 
姚旭
策劃: 
宣傳部(新聞中心)
掃碼分享本頁面
掃碼分享本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