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師德標兵” 暨“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系列報道五:匠心育桃李,她是科技創新的播種者

編者按:

為貫徹落實全國和上海教育大會精神,不斷提高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弘揚高尚師德,展示海大教師形象, 上海海事大學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在全校組織開展了第十二屆“師德標兵”暨“我心目中的好老師”評選活動。經各學院黨委推薦、學校官方微信投票、校黨委審定,授予商船學院張盼龍等十位教師“上海海事大學第十二屆‘師德標兵’暨‘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授予交通運輸學院王忠宇等六位教師第十二屆“‘師德標兵’暨‘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提名獎”。學校將陸續推出系列報道,展示海大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先進事跡。希望通過對身邊好老師先進事跡的深入報道,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成為“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推動教育強國建設。

?

匠心育桃李,她是科技創新的播種者

——記基礎實驗實訓中心何敏老師

?

個人小傳:

何敏,基礎實驗實訓中心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參與編寫《檢測技術》《電工電子技術》等教材,主持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及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她深耕電磁層析成像技術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發表科研論文數十余篇,獲發明專利多項;主持建設校級創新平臺“E2創智天地”,推行“基礎+綜合+創新”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

?

堅守初心,真誠點燃求知目光

?

2002年,27歲的何敏因機緣巧合踏入教育行業。談及初心,她坦言:“教師并非唯一選擇,但學生時代遇到的良師讓我感受到這份職業的溫度。”二十余年的從教生涯中,何敏堅守初心,總結出三個關鍵詞:真誠以待、共情理解和與時俱進。

“教育是用心換心的過程,真誠是最重要的教學理念。”何敏從教生涯中,始終踐行著這一樸素而深刻的育人信念。在學生們眼中,何敏的“真誠”體現在每一個細節里。電氣工程的研究生孫旺回憶:“第一次見面,何老師就像家人一樣和我們聊家常。”當實驗屢屢失敗時,何敏告訴他:“失敗也是收獲,它幫你排除錯誤選項。”

“感謝何老師幫助我克服了初試失利的陰影,讓我以更加堅定的步伐,邁向了學術研究的嶄新篇章。”控制科學與工程研究生于旻莉開心地說道,“那段時間,何老師不僅為我提供了專業的學術指導,從理論知識的梳理到實踐技能的提升,都一一耐心講解,還在生活適應上給予我極大的關心和支持。從最基礎的文獻檢索技巧開始,何敏老師親自示范,耐心教導,確保我能夠真正掌握并運用到學術研究中。”

在何敏教授的實驗室里,“真誠”二字不僅是教學理念,更化作春風化雨的力量,滋養著一代代學子的成長。正如她常說的:“真誠不是刻意為之,而是發自內心地理解、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都看在眼里。唯有真誠,才能贏得真心。”

面對不同的學生,何敏會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早期的學生更乖,如今的年輕人則更具批判精神。”面對不同性格思維方式的學生,她選擇尊重與理解。“填鴨式教學行不通了。”她笑稱,“與其灌輸知識,不如教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她的教案里沒有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只有對每個學生的因材施教。在本科生課堂,她將生活案例融入模電、數電等“硬核”課程;面對研究生,她更強調科研思維的培養,甚至邀請學生分享硬件設計經驗,正如她所說:“課堂不僅是學知識的地方,更是傳遞科研態度與方法的窗口。知識要能‘活’起來,學生才能走得更遠。”

?

求真務實,匠心培育思維新芽

?

?2019年,何敏帶領團隊創建“E2創智天地”創新平臺。成立學生社團“雙電聯盟”、提供實驗材料、設立分階培養體系……這里成為無數學生科創夢的起點。“通過提供優質資源和指導,我們希望更多學生敢于嘗試、積極參與。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何敏表示。

“在我眼里,何敏教授是一位專業基礎扎實、思維創新、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科創團隊指導老師常寶林老師表示,“在跨學科項目中,她憑借對前沿動態的敏銳感知和行業資源對接能力,顯著提升了項目的實踐價值。這些年,E2創智天地參與多項大創項目和學科競賽,成果豐碩。此外,E2創智天地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學校領導和多部門的大力支持。”

創新平臺還把科創的種子撒到了校外。他們通過“筑夢深藍”系列科技活動,將智能控制的種子掃向臨港社區的中小學生。看著孩子們舉著自己拼裝的小發明興奮地滿場跑,何敏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創新教育不該困在教室里,社會需要更多能動手的年輕人。”

?

秉燈引航,書寫師生傳承故事

?

“帶學生就像種樹,每棵苗的澆法都不一樣。”何敏的學生中,有的家境困難卻踏實肯干,有的天賦不足但韌勁十足。農村學生孫春光畢業前因為經濟壓力放棄讀博,她尊重學生的選擇,并將他推薦給多個科研院所參加工作面試。

“何老師是我人生中的貴人!她親切和善,平易近人,對我的讀博想法給予大力贊許,為我注入信心。”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學生曾星星回憶道,“學術上,她嚴謹治學、細致指導,讓我從科研小白成長為能獨立撰寫高質量論文的研究者。我期望未來像何老師一樣,投身教育事業,幫助更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如今,曾星星已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即將赴北航開展博士后研究。

談及理想中的師生關系,何敏用“傳承”二字概括:“我以何種方式培養學生,便期盼他們日后也能以同樣的方式引領更多的后來者。”學生寫給她的致謝信中,“引路人”是最高頻的詞匯——這盞燈照亮的不只是論文與實驗,更是一代代學子對科學精神的堅守。

從教23年,何敏始終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她的故事里沒有宏大敘事,只有實驗室里手把手的指導、深夜修改論文的燈光,以及學生成長時那句樸實的“老師,我做到了”。教育的真諦不是填滿知識的籃子,而是點亮心靈的明燈。在這條路上,她選擇做一盞燈,照亮更多年輕學子的科創征程。

何敏常對學生說:“科研路上難免遇到挫折,這很正常。一次不行就再試一次,實在走不通時,不妨換個思路,或者請教他人。重要的是保持平常心,堅持下去。”

?

何敏老師
何敏老師上課
何敏老師和同學們交流
何敏參與高校交流訪談合影
何敏與畢業生合影留念
文字: 
王詩雨 張梓渲
圖片: 
張吉浩 何敏
編輯: 
姚旭
策劃: 
黨委宣傳部
掃碼分享本頁面
掃碼分享本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