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载风雨同舟
百十载历尽劫波
百十载薪火相传
百十载春华秋实
一百一十年风雨兼程披荆斩棘,一百一十载辛勤耕耘春华秋实。10月20日,上海海事大学举行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上海海事大学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启动2019世界海事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内外宾朋,以及新老校友相聚在风景如画的上海海事大学校园,共同庆祝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上海海事大学建校110周年,回顾110年来中国高等航海教育走过的光辉历程,分享海大人的欢乐与荣光,展望世界海事事业的光明未来。
校庆现场
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交通运输部原部长李盛霖,学校早期创建者张謇之孙、全国政协原常委、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原常务副主席张绪武,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校友许立荣,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姜明宝,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交通运输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校友翁孟勇,国际海事组织首任国际海事大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何建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任茂东,原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校友张富生,中国足协主席、校友陈戌源,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燕爽,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首任校长唐文治曾孙、南京文治资本创始合伙人唐德明,IMO国际海事组织副司长克里斯·特里劳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等出席大会,大会由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主持。中国航务周刊社长倪玮,中国航务周刊总编辑陈宏兵,物流时代周刊总编辑杨潇受邀出席庆祝大会。
庆祝大会现场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演讲
辉煌历史
大事记
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正式招考船(政)科学生,开创中国近代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
1911年,中国第一所高等航海学府——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正式开学。
1912年,学校改由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易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1914年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门学校。
1915年,因学生就业和经费拮据等原因学校停办。
1929年,吴淞商船学校复校。
1933年,学校易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校舍被毁,学校再次被迫停办。
1939年,学校在重庆复校,定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1943年并入国立交通大学(重庆)。
1946年,学校在上海复校,定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50年,上海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并入学校,改名为国立上海航务学院。
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北迁大连与东北航海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上海高等航海教育暂时中断。
1959年,上海海运学院正式成立。
2000年,上海海运学院实行交通部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坚持航运特色,主动融入上海,积极为国家航运业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
2004年,为了适应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强化学校专业和学科建设,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
2008年,为服务上海城市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方案,上海海事大学整体搬迁临港新城。
新征程
经过新世纪近20年的发展,今天,上海海事大学已经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以工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为主的多学科专业布局,在校生21000余名。
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6个专业,于2012年-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交通运输专业,于2013年入选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018年,新工科(航运类)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航海技术、交通运输、工业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11个专业入选国家、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近10年,上海海事大学在科研方面,成绩斐然。
共贺华诞
10月19日,上海海事大学轮机89级返校全体校友,向商船学院捐赠纪念品“饮水思源”,并将绣有院徽的棒球帽赠送给学院
10月19日,上海兆祥邮轮科技集团董事长、上海海事大学轮机管理系1987级校友庄兆祥,为海大学子带来“5G时代的机会与挑战”专题讲座
10月19日,交通运输学院主办的校友高端论坛在交运报告厅举行
实际上,这两天,校庆的喜庆氛围,已从校园蔓延到了整个上海。上海外滩就为上海海事大学百十校庆,点亮了祝福的蜡烛。
百十轮回
初心依旧
祝福上海海事大学
未来更加辉煌
《大国航运之路》典藏特刊
现已开始预售,收藏价198元/本
欢迎点击图片预定
本期编辑:文其
审 发:王禹
(点击小程序卡片,跳转掌上船期小程序查看船东精品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