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7月,上海女孩高婷从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毕业,即将入职一家国企,从事船舶安全管理工作。4年前,她是特色普高、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简称“海大附中”)毕业生,“航海技术”是她最心仪的专业,“高中的航海特色课程,激发了我对航海事业的浓厚兴趣。”
近年来,海大附中约六成学生考入航海类特色专业。
高婷(中)实现了自己的“航海梦”。学校供图
7月5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该市普通高中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100%实现高中分层走班和开展生涯教育——即规划人生未来走向,特别是职业选择;全市高中100%建有创新实验室;学生社会实践达标率达99.9%;积累30余万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评估命名了17所市级特色高中、90所市区两级项目学校,并带动了全市1/3的高中特色办学,获评11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32所市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
这十年,上海全面深化普通高中改革,探索出一条以人为本、系统推进、聚焦内涵、特色多样的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高中教育变革有多大?一所中学竟有20多间创新实验室
10年前,市西中学的一次装修,成就了一次对传统中学教育内容与秩序的全新挑战。
2012年,这所学校首创思维广场——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学习空间,整合教室和图书馆功能,融入信息技术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行多样性学习方式、弹性学习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和学习伙伴。学校由此建构的“目标引领—自主研习—合作研讨—思辨提升”教学流程,获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眼下的市西中学,拥有全新的教学空间如漫思实验室,师生可以互动研讨;能线上学习,也能线下研究和实验……高度开放性与自主选择性是这些空间设计的出发点,一切只为激发学习兴趣。
一所中学就有20多间创新实验室,包括汽车、自动控制、能源、大气环境等学习内容,还有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F1赛车、机器人、无人机、静态模型等项目,甚至还有物联网、人工智能、核磁共振等前沿技术。创新实验室带来的不只是兴趣与新知,更是学习环境的重构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们组成社团,伙伴合作,让思考、实践、创造成为习惯;老师们探索形成了“半野生”教学法、问题动手实验法、头脑风暴发散法等新教学方法,也有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式教学——一切只为助力学生实现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和思维培育。
市西中学学生开展科创实训。顾超摄
这十年,上海教育系统持续发力,一个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家、校、社协同联动的“三全育人”普通高中育人体系逐渐形成。
教与学的变革背后,是高中育人与办学评价指标的更新。
作为国家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上海率先构建了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大板块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依托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在市、区两级设立2083个社会实践基地、87.4万个社会实践岗位,配套开发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平台和第三方课题认证平台,强化学生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经历,基本实现“人人有实践、人人有课题”。
为确保高中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主选择等级性考试的学科组合,上海全市高中学校“因校制宜”探索“分层走班”教学组织模式,100%实现高中走班教学常态化实施、100%确保高中学校为学生开设生涯课程和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建立“全员导师制”关注学生身心状况,确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并同步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自主发展。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学生在航海创新实验室模拟海上驾驶。学校供图
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形成特色多样优质发展新格局
“我们以‘铺设适合每位高中学生的发展之路’为目标,开展了高中特色多样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有了曹杨中学的‘环境素养’、甘泉外国语中学的‘多语种教育’、同济二附中的‘理工特色’、上音安师中学的‘音乐教育’,还有长征中学的‘设计与技术+’、桃浦中学‘法制教育’……正在进一步建全特色高中集群,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多元选择,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说起区域内的特色高中,普陀区教育局局长唐晓燕如数家珍。
目前,普陀区已形成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市特色普通高中、特色普通高中项目校构成的“4+4+X”优质特色多样的高中集群。
曹杨中学学生在校内人工湿地进行环保课题研究。学校供图
曹杨中学是上海的首所特色普通高中。“选择特色定位时,我们有三个‘考量点’,一是回应学生发展需求,二是学校文化传统,三是创新发展理念。”曹杨中学校长杨琳说,学校的“环境教育”经历了从分散的特色课程开发到“3+2”特色课程群,进而在国家课程中凸显学校育人特色的发展过程,逐渐构建了由课程教学、实践体验、环境熏陶、文化滋养等要素构成的凸显“环境素养培育”特色的育人体系。
以“跨文化素养”为办学特色的普陀区甘泉外国语中学,从1972年全国首开日语课程以来,陆续开设了英、德、法、西等5门第一外语、8门第二外语课程,逐渐探索出从多语教育走向多元文化教育和文化互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同济二附中在2019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三批特色普通高中,特色为“理工”。他们借助同济大学的资源优势,开设特色选修课,开展同济大师讲坛、同济日、理工月等系列活动,设立8个创新实验室和野外实践基地。
同为“附中”,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以“音乐美育”为特色,形成课程体系,多支乐队在市区级活动中屡获佳绩,更形成了“以音乐之名”的综合实践活动品牌,学生们进社区、帮孤老,结友情,用音乐启迪情感,传播正能量。
为打造特色高中建设,十年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等多个文件,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市区协同、长周期建设,一步一步将规划变成了政策支持下每所学校各美其美的自主实践行动,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从“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特色多样优质发展格局转变。
持续深化育人改革,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
目前,上海设立了市、区两级共90所特色涵盖15个门类的项目学校,已评估命名17所市特色普通高中。在市特色高中和项目学校中,学生在特色领域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6672人次,15608人高考填写特色相关专业,11612人如愿录取。一连串数字,足以彰显上海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的积极成效。
不仅如此,为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上海出台了20余项专项政策,搭建了6个市级配套信息化平台,开出了44门“中国系列”课程,建设了12个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录制了6532节“空中课堂”视频示范课,建有1个“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和3所国家级示范校,完成了国家三科统编教材使用100%全覆盖……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意味着上海在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改革、追求教育高品质发展上的努力耕耘。
高中生志愿者在静安区爱心暑托班为孩子们服务。陆嘉辉摄
以人为本、系统推进、聚焦内涵、特色多样,组成了上海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将继续按照国家部署要求,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普通高中育人体系及特色多样优质发展教育格局;进一步呼应上海新时代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持续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