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百年办学史,在为国家航运、物流、海洋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亦见证了中国海权从弱到强、由衰到兴、由屈辱到光荣的崛起史。
187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新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开办,往来上海的轮船越来越多,但高级船员、引航员都是外国人,这种现象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1909年7月,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增设船政科,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正式起航。
1911年,在盛宣怀的促进下,邮传部创建“高等商船学堂”,原船政科划归商船学堂,唐文治兼任学堂监督,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高等航海学府正式诞生。近代实业家张謇捐赠出上海吴淞口渔业公司地基及官款六万元用于建校。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数次易名,四次停办,又四次重新崛起。
1946年10月14日,应“大上海都市计划”建立吴淞港的需求,学校在上海正式复校,定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周均时为校长。
为了迎接解放,党支部根据上级指示抓紧组织建设。从1948年冬到1949年初,先后在经历长期考验的积极分子中发展了17名同学入党。
1949年初又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新青联”。在一个300多名学生的学校里,经过两年多的工作,从复校初仅有3名党员,发展到前后曾有23名党员。
1949年,上海税务专门学校停办后,其海事班并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驾驶曾印在五分钱纸币上的“海辽”轮起义的方枕流,驾驶“太平”舰参与收复南沙群岛主岛“太平岛”的何炳材,均早年毕业于海事班。
1953年3月,根据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统一部署,上海航务学院北迁大连,与东北航海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上海高等航海教育暂时中断。
1955年11月5日,毛泽东在视察上海港口时指出:“上海是我国的第一大港,又是一个国际港口,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港口,一定要把它管好。”
1958年9月,交通部决定恢复上海高等航海教育,选址上海浦东县。浦东第一所高校在一片农田中拔地而起,成为浦东开发的先行者。陈嘉震、陆子芬等原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航务学院的教师及校友,也成为学校师资的主要来源和骨干。
1959年10月,学校第一幢教学大楼在稻田里破土动工,全体师生员工参加工地劳动。1960年6月,楼高4层的教学大楼正式竣工,为当时浦东最高建筑。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要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2002年,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临港新城开工建设,通过围海造田形成了上海最年轻的陆地。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正朝着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而奋进。
2004年5月,学校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为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临港新城开发,同时进一步扩展学校发展空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上海海事大学学校主体搬迁至临港新城。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
华政是一所“红色基因”丰富的大学,交谊楼、六三楼、格致楼……每一座建筑都有故事。魏文伯、雷经天、曹漫之……每一个领导都是一本中国革命时代的教科书。
今天,一起来听华政园里的红色传奇故事!
雷经天同志是华政第三任院长,他是戎马半生的革命家,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创始人之一,是法学教育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他所审判的“黄克功案件”被誉为“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样”。
雷经天同志
功勋教授徐建讲述党史、校史
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华政联合上戏创排原创大型话剧《雷经天》,雷经天专题展也同步展出,重温雷经天的革命历程和历史贡献,向历史寻经验、求规律、探未来。
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市法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三家单位因共同的“老领导”雷经天结下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友谊。近日,三家单位齐聚一堂开展联组学习,参观雷经天专题展
近日,校党委书记郭为禄专门在专题展前为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在建校初期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极力推进新中国法学教育事业的进展,为新中国法治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
老领导曹漫之副院长是山东革命老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市区前夕,在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同志领导下,他参与起草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和《入城守则和纪律》等文件解放军一律露宿街头,不入民宅做到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受到人民普遍赞扬,至今传为佳话。
建国后,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的法学高等学府,他作出了许多贡献,在全国首创分了四个学科:法学、国际法学、经济法学、犯罪学,建立了学科体系。
“华东政法大学”校名的题字,正来自于首任院长魏文伯。
1949年上海解放时,他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陪同陈毅同志进入上海。华政长宁校区旧址圣约翰大学内的交谊楼成为他们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这片树木葱茏、环境优雅的校园,也成为如今华政园所在地。
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被撤销了20年之久的司法部。74岁高龄的魏文伯再次受命担任司法部部长,为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被誉为“中国旅游改革开放宣言”的“黄山讲话”,拉开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大幕。1979年9月26日,在原上海市“五七”干校旧址上,中国第一所旅游高等院校——上海旅行游览专科学校举行了第一届学生开学典礼,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由此扬帆起航。
40年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深耕旅游特色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旅游人才。学校教师、校友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首届“旅游教育突出贡献人物”,上海工匠、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市劳动模范..........他们为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上海市劳动模范获得者、老领导李宏源和学校老师一起艰苦创业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校友徐祖荣作为锦江之星品牌创始人积极投身国家旅游发展
首届“旅游教育突出贡献人物”、国家级教学名师朱承强教授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积极实践。
上海工匠、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校友陈珺在旅游教育岗位上不断育人实践。
上海市劳动模范获得者、校友朱晨在行业中砥砺前行。
近年来,学校积极投身旅游教育改革实践,将红色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挖掘校内外红色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沉浸式”感悟红色初心,传承党史故事、赓续红色文化,在体验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入“心”。
开展“行走的红色党课”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送到学生身边,结合上海国际车展,通过“沉浸式”学习和观察增强学习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
上海立达学院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面向青年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史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
4月7日,上海立达学院邀请松江老兵讲故事宣讲团团长朱渭民、主力队员王一杰来校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听老兵故事,忆峥嵘岁月”主题讲座。“松江老兵讲故事宣讲团”成立于2015年,12位来自陆海空三军退役退休老兵,平均年龄72岁。六年来,他们不辞辛苦,深入部队、学校、机关、社区宣讲红色故事266场,听众已超过六万人次。2020年,“松江老兵讲故事宣讲团”被松江区委宣传部授予“四史”学习教育基层宣讲特色团队红旗,并获得“2020松江区最美退役军人”集体荣誉称号。
从老兵们的亲身经历中,上海立达学院年轻一代们充分领略中国共产党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
4月17号,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来到上海胸科医院,采访了2020年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护士、上海立达学院2013届毕业生张俊杰。他在疫情形势最为严峻、急需医护人员的时刻勇于承担责任,除夕夜奔赴武汉加入抗击疫情的前线队伍中。这种心有大义、无惧艰险的奉献精神,是青年一代赓续精神血脉、凝聚精神力量、践行党史教育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