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来评价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是看学校排名、科研成果还是学生的就业率?
为克服高校同质化办学倾向,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上海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并于2018年在全国较早开展了高校分类评价工作。五年多来,上海的高校正在逐步优化和建成个性化评价模式,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12月4日,“回眸’十三五’ 教育新发展——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改革”新闻通气会上,教育界专家详细介绍了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工作,高校代表分享了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成效。
分类管理
从“一列纵队”向“四列纵队”发展
上海市教委总督学平辉在会上介绍说,评价机制将对上海全部62所普通高校进行分类管理。
目前,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推动上海高校实现从“一列纵队”向“四列纵队”发展。
其中“学术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应用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为重点,“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专门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按照主干学科门类(本科与研究生)或主干专业大类(专科)建设情况,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
根据“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社会参与评估”的操作原则,完成分类。
目前学术研究型高校有13所,应用研究型高校有10所,应用技术型高校有17所,应用技能型高校有22所。学校定位一旦确定,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高校对自身的清晰定位至关重要。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说:“学校通过对分类评价体系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
据了解,同济大学不断深化对一流大学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凝练对世界一流大学“优秀学生的向往地,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全球尖端人才的聚集地;前沿科学探索、重大科技发现、重大技术发明的原创地;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先进理念与文化”等内涵和特征的认识。
学校首轮建设的9个一流学科和4个一流交叉学科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多个主流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0名;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等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并不断向前列冲刺;智能科学与技术、新能源、微结构、干细胞等交叉学科领域向世界前沿迈进。
完善评价体系
毕业生满意度也将纳入其中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陆靖说:“学校的内涵建设很有成效。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地处临港新片区的上海海事大学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增“供应链管理”“人工智能”等专业。
据悉,学校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立“航运+”拔尖创新博士研究生选拨机制和培养体系,研究生招生规模和质量持续提高,招生研本比超过50%,毕业生社会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套。
每个类型的指标体系是共性和个性的融合。
均设办学方向与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与资源、办学质量与水平、办学声誉与特色4个一级指标,办学方向、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支撑平台、科研项目、学科专业、创新成果、国际交流、社会服务、办学声誉、办学特色等二级指标。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级指标的名称、权重和内涵上。
分类评价也是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评价,每个类型三级指标大约有35个。很多三级指标自身又是一个评价体系,比如立德树人落实情况、毕业生满意度、社会培训情况等。
打造个性化高校教育
三年试点,成效正在显现
会上,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说:“三年来,学校综合办学实力逐年提升,分类评价结果逐年进步,今年继续保持在应用技能型高校第一梯队,与上年相比进步显著。”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准确把握了分类评价的精髓是引导学校明确办学定位,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悉,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深入探索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教育,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增强,近三年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上海高等教育督导评价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薛明扬表示,高校分类评价开展仅仅三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会议最后,薛明扬根据三年的评价做了如下总结:
从综合评价看,传统强校综合实力依然强大,在各自类型中处于前列。
从增值评价看,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公安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等学校,发展劲头很足,发展成效明显。
从效益评价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公安学院等特色学校优势凸显。
从整体态势上看,高校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大多数高校中,部分主要指标的得分变化,会引起位次的变化。
据悉,分类管理实施以来,各大高校也越办越具特色,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学科、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学科等,相关专业在全国都具有领先的地位。
分类评价目的就是要引起学校的内部变革。在评价“指挥棒”的引导下,高校教育正在发生变化。
记者 | 王佳依
照片由各相关高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