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从上海海事大学获悉,中国最后一位全程亲历东京大审判者、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高文彬先生,于今日凌晨三时十分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去世,享年99岁。
高文彬1922年出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的国际法学者,他参与东京审判的事迹,被写入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档案中,纪念馆中悬挂着他的大幅照片。他是权威法学词典《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编撰者,享誉学界,为后学所景仰。他曾谦逊低调地说:“我这一生大概就这样两件事情:一是东京审判;一是大词典。”无论是大审判,还是大词典,高老的一生都与法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艰难的求学路
高文彬出生于上海的一户普通家庭,中学就读于东吴大学吴淞附属中学。毕业后,在父亲好友的推荐下,考取了当时国内法学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东吴大学法学院,以英美法的教学为其特色,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极为严格。当时,正值日寇侵华,日军在占领区的倒行逆施,极大地干扰了东吴大学师生的正常教学活动。学校被迫几度搬迁,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国家民族深重的灾难,日军残忍的暴行,在年轻的高文彬心中激起了巨大的爱国热情。大学四年,他忘我地投入学习,掌握了较高的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1945年,高文彬顺利从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参与东京大审判
1946年5月,向哲浚受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临行前,拟选拔几位外语能力强、法学功底扎实的翻译和助手。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知名律师刘世芳的推荐下,刚从东吴大学毕业的高文彬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向哲浚的英文翻译。1946年5月5日,高文彬一行共15人乘机由上海飞抵日本东京。高文彬随身携带了好几大箱的中文资料,里面记录的都是日军侵华期间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东京大审判采取的是英美式庭审模式,以英语作为法庭的工作语言。因此,中方所提供的证据材料想要获得法庭的采信,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翻译成英文。为了帮助祖国和人民伸张正义,让日本战犯接受法律的制裁,高文彬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一道,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个个曾经气焰嚣张的日本战犯,在他们所提供的一项项证据面前,不得不认罪伏法。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几个月后他从英文翻译转任为检察官秘书,负责为向哲浚检察官整理审判记录。检察官要求审判记录的记载要翔实细致,不仅法官、检察官、律师和被告的言行都要一一记录在案,甚至连法庭内的咳嗽声也要如实记录下来。别人都认为整理记录是一桩枯燥乏味的苦差事,高文彬却投注了百分之百的精力,他认为他所整理的记录,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永远铭记的历史。他总是说:"希望炎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当年惨痛历史,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编史建馆立碑工作并收到南京市人民政府感谢信。
最终,在中方代表团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全体日本战犯有罪,并判决7名甲级战犯死刑。
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东京审判,也不会忘记在东京审判中,为祖国和人民伸张正义的这些英雄中国人的名字。高文彬在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历史关口,适逢其会,用他自己的青春和才学,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名字,必将永远被载入历史史册!
任教上海海运学院
1948年8月,高文彬随同中方代表团返回祖国。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高文彬教授进入上海市军管会外事处工作。
1952年,高文彬受历史问题等牵连后在江西某农场留场就业。即便是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高文彬依然不放弃阅读和学习,坚持做英文笔记。
1979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高文彬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在东吴校友、上海海运学院海商法教研室主任魏文达教授等人的牵线搭桥下,高文彬进入上海海运学院海商法教研室,主要从事国际法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高文彬自1979年进入上海海运学院从事教师工作至今,已经有足足四十个年头。高老师当年的学生,遍及法律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很多人都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中流砥柱。回忆起当年听高老师讲课时的情景,学生们对高老师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他春风化雨一般关爱学生的模样,依然记忆犹新。
高文彬教授在上海海运学院(现上海海事大学)校门前。
四十年来,无论是在岗还是退休,高文彬始终关心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发展,即便年事已高,只要身体允许,高老还是经常回到学校走走看看。2019年,上海海事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活动,高老在接到邀请后,兴致勃勃地来到法学院,参加各项活动。
在法学院四楼的“院史馆”陈列柜中,陈列着高老珍藏了几十年的亲笔正楷书写的教案。高老本想继续保存这些教案,以作纪念。但是,当法学院的领导跟他说,这样的教案,代表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法学教育的历史,契合法学院“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精神,可以给法学院的教师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传承老一辈教师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时,高老当即将这一批珍贵的教案捐赠给了法学院“院史馆”。
参与编撰《元照英美法词典》
1997年,退休后的高文彬教授与同样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潘汉典、周枬、王名扬等知名教授一道,参与了《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编撰工作。这一群平均年龄达84岁高龄的老教授们,在缺少经费、办公场所简陋不堪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十余年细致认真的编撰,使得《元照英美法词典》顺利出版,成为法学领域的权威参考资料!高文彬和他的校友们,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默默奉献,嘉惠后学的精神,经媒体报道后,在法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高文彬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他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他在国家民族极为重要的历史关口,以满腔赤诚的爱国热情,凭借自己的才学,在东京大审判的复杂国际较量中,为祖国和人民声张了正义,为日本战犯最终被绳之以法做出了坚固卓绝的努力!他在个人遭受不公的艰难岁月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坚韧,始终不轻言放弃,坚持学习,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自任职海大以来,始终勤勉敬业、关爱学生,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义,为上海海事大学的全体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上海海事大学负责人表示。
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标牌前。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讣告
我国著名的国际法学者,东京审判中方代表团全程亲历者,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高文彬先生,于2020年9月7日3时10分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99岁。
高文彬先生于1922年12月出生在上海的一户普通家庭,中学就读于东吴大学吴淞附属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了当时国内法学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当时,正值日寇侵华,日军在占领区的倒行逆施,极大地干扰了东吴大学师生的正常教学活动。学校被迫几度搬迁,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国家民族深重的灾难,日军残忍的暴行,在年轻的高文彬心中激起了巨大的爱国热情。大学四年,他忘我地投入学习,掌握了较高的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
1946年5月,刚从东吴大学毕业的高文彬作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的翻译和助手一同参加东京审判。为了帮助祖国和人民伸张正义,让日本战犯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参加东京审判的岁月里,高文彬和他的同仁们一道,夜以继日地工作,搜寻日本战犯的罪证。最终,在中方代表团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全体日本战犯有罪,并判决7名甲级战犯死刑。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高文彬先生进入上海市军管会外事处工作。1952年,受历史问题等牵连后在江西某农场留场就业。即便是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高文彬依然不放弃阅读和学习,坚持做英文笔记。1979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高文彬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在东吴校友、上海海运学院海商法教研室主任魏文达教授等人的牵线搭桥下,高文彬进入上海海运学院海商法教研室,主要从事国际私法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1997年,业已退休的高文彬教授与同样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潘汉典、周枏、王名扬等知名教授一道,参与了《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编撰工作。在缺少经费、办公场所简陋的条件下,这些老教授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十余年细致认真的编撰,《元照英美法词典》顺利出版,成为法学领域的权威参考资料。
高老退休后依然关注海大法学院的发展,即便是年事已高,只要身体允许,高老还是经常回到学校走走看看,关心学校的最新发展变化。法学院院史馆筹建之际,高老捐赠了个人珍藏了几十年的亲笔正楷书写的教案,以供后人学习借鉴。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高文彬先生的遗志,胸怀家国天下,矢志德法兼修,为上海海事大学法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努力奋斗。
遵照亲属意愿并考虑当前疫情防控情况,高文彬先生丧事一切从简。
沉痛悼念高文彬先生!高文彬先生千古!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
2020年9月7日
来源:中国水运网
作者:通讯员 吉娜
责编:周柳洁
审核: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