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东京审判最后一位亲历者高文彬:每次回忆和讲述都是反思和纪念
东方网2020-09-07 21:23:03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9月7日报道:2020年9月7日3时10分,我国著名国际法学者、东京审判中方代表团全程亲历者,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高文彬先生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98岁。高文彬教授生前曾说,每一次回忆和讲述,都是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和纪念。

高文彬先生

他是“活历史”,也是见证人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清楚,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到底犯下了多少罪行。尤其是东京审判那段历史,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让一代代年轻人知道并了解那段历史,非常的有必要。希望炎黄子孙们好好学习,正确认识历史,前车之鉴,后事之师。”2015年,高文彬这样告诉前来探望他的上海海事大学师生,自己作为东京审判的“活历史”和见证人,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审判。

2015年,上海海事大学师生代表探望高老

“我今天听到这个消息,真的特别惊讶,特别悲痛。”原本在9月13日,上海海事大学将举办一场纪念高文彬先生从教40周年的座谈会,周琦律师作为高老曾经的学生和同事也应邀参加。“用上海话来形容的话,他是一位老克勒。”29年前,周琦律师曾经是高文彬先生的学生,回忆起对高文彬先生的第一印象,周琦律师说这是一位非常儒雅、知识渊博的老人。

当年,周琦作为一名在职研究生,又有幸和高老在同一个教研室,所以两人不仅是师生关系,还曾是同事关系。那个时候高老已经年逾七十,但身体很健康,“他每次上课都不是坐公交车,而是走路来的。”周琦律师告诉记者,高文彬先生当时会和学生们聊起参加东京审判的故事,“他会谈一些他所知道的细节,还有那些著名的法学家,像新中国海牙国际法院第一任大法官倪征燠,还有梅汝璈,这些我们听着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会讲一些他们的趣事,也会谈到东京审判的不易和艰辛。”

高文彬先生曾经接受电视采访

一丝不苟生活,一丝不苟治学

“高老师给我们学生的印象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丝不苟。”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蒋正雄在80年代是高文彬先生的研究生,提起恩师,他这样形容,“学问上一丝不苟,生活上一丝不苟,哪怕他的穿着也是一丝不苟。”据说在参与东京审判期间,曾经有一位美国工作人员评价年轻的高文彬,“高先生的领带从来没看过翘起一个角。”意思是称赞他的仪表非常严谨。

高文彬先生在梅兰芳陈列馆前留影

蒋正雄教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顺理成章和高老做了同事。除了对英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和海洋法等专业水平极高,高老还非常精通英语,他学习英语的方法一直让蒋教授非常钦佩。“我们那个年代的研究生只有几个人,我们上课只有三个人,那么基本上就是他讲讲,我们问问,大家聊聊这种形式。”有时候聊到了英语,高老就分享了他的学习诀窍。“他说我看英美的报刊或者书籍,看到好的句子我都要把它抄下来的,随时随地记下来。我们当时看了,就觉得他学得很认真很刻苦。”

1992年后,高老在家休养,并指导上海海运学院的十几名海商法研究生。1997年,已经75岁高龄的高老开始参与《元照英美法词典》编纂工作。1998年,高老经历了一次中风,但仍然没有改变他的决心。蒋正雄教授回忆,当时高老对编纂工作非常投入,家里的保姆都说“他现在成日成夜不睡觉!有的时候睡了,还要起来看这本书那本书。”后来高老告诉蒋教授,自己是突然想到什么问题,就赶紧起来翻资料。最终,在缺少经费、办公场所简陋的条件下,高老与同仁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十余年细致认真的编撰,于2005年最终完稿并出版,时年高老已经85岁。

“因为有海事大学,所以他不再孤独。因为有天堂,所以他不再痛苦。”这是蒋正雄教授在高老逝世后为他写下的挽联。“我跟他在所有的人中可能关系是最密切的,他跟我说的心里话也是最多的。”高老的晚年生活比较孤单,所以蒋教授经常约几位同窗前去探望。“去一次他能开心好几天,所以我们一年至少去2、3次,多的时候3、4次。”

“他给我们留下了好多生活上的启迪。”蒋教授说,“像他这样对待生活,而且是有挫折的,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就是对生活一定要有打算,对生活一定要有要求,这样精神世界会非常愉快,身体也会好。”

历史沧桑不能被遗忘

1922年12月,高文彬出生在上海的一户普通家庭,中学就读于东吴大学吴淞附属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了当时国内法学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1946年5月,因东京审判的需要,当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检察官向哲浚到上海招英语翻译,高文彬经东吴大学教授刘世芳的推荐参加测试并被成功录取,作为向哲浚的翻译和助手一同参加东京审判。为了帮助祖国和人民伸张正义,让日本战犯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参加东京审判的岁月里,高文彬和他的同仁们一道,夜以继日地工作,搜寻日本战犯的罪证。最终,在中方代表团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全体日本战犯有罪,并判决7名甲级战犯死刑。

高文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标牌前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高文彬先生进入上海市军管会外事处工作。1952年,受历史问题等牵连后在江西某农场留场就业。在那段长达22年的艰难岁月中,高文彬依然不放弃阅读和学习,坚持做英文笔记。1979年,已经58岁的高文彬进入上海海运学院(现为上海海事大学)商法教研室,主要从事国际私法领域的教学与研究。1984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将他参与东京大审判那段历史写入档案,他的大幅照片被悬挂于纪念馆,以表彰他在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提供的重要证据。

“个人荣辱过去就过去了,但国家民族的历史沧桑不能被遗忘,尤其是不能被一代代年经人遗忘。当年参加东京审判时,高文彬曾呕心沥血,将每天的庭审记录整理存档,庭审资料整整装了两大箱。由于回国时飞机装不下,高文彬和向哲浚特意从横滨坐船将箱子运回,并将一式两份的资料分别送交到南京司法行政部和东吴大学法学院,可惜这些珍贵资料后来下落不明。

好在后来通过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的资助,向哲浚的儿子向隆万从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以及向哲浚的母校耶鲁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搜集到一批关于东京审判的珍贵史料,并成立了东京审判研究中心。高文彬毕生见证、保存的历史,后辈们仍在继续努力。

据上海海事大学发布的讣告,遵照亲属意愿并考虑当前疫情防控情况,高文彬先生丧事一切从简。

作者:傅文婧
选稿:杨宜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