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3日,以“新質生產力 交通新動力”為主題的第十七屆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覽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上海海事大學團隊攜10項科技成果亮相展會。
此次參展的10項科技成果包括交通運輸可信數據空間、上海國際航運碳足跡標識協會、甲醇增程動力船舶、多式聯運樞紐綜合評價體系、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堆場機械遠控模擬系統、大型起重機械狀態監測與評估系統、全球船舶動態監控與航海保障互聯網服務平臺、極地航行通信保障技術。這些成果,凸顯了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質生產力要素在交通運輸領域的聚集與應用。
上海海事大學設立交通運輸可信數據空間實驗室,以可信數據空間為核心,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實驗室聚焦數據信任建立、融合共享與安全保障,通過“可用不可見”技術實現數聚交通、信任互通。同時,實驗室結合智能算法與行業場景,解決數據孤島和隱私風險問題,運用AI大腦和場景撮合技術,為全球交通數據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上海國際航運碳足跡標識協會是按照國際海事組織標準建立的一個國際航運可持續燃料認證制度運行平臺。協會由上海海事大學發起設立,以碳足跡標識認證制度為產業保駕護航,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領價值創造,推動航運及相關產業綠色低碳轉型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甲醇增程動力船舶項目,目前已建成2艘甲醇增程動力示范船,實現了能耗與安全性能的雙重突破;已完成6艘甲醇動力船舶改造,攻克了燃料低溫冷啟動與腐蝕性技術瓶頸。團隊首創船用大功率甲醇發動機缸內直噴技術,顯著提升能效與環保水平,新建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傳統燃料降低超90%,改造船舶年節省燃料成本超30%。
編輯:胖雨珊
責編:胖雨珊
審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