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行走的海絲課堂”,這個高校暑期實踐隊的中外學生共講海絲故事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
揚州東關古渡的青石板路上,隊員們的腳步與千年前的商隊足跡重疊;京杭大運河揚州段的碧波里,倒映著六圩燈塔公園的紅白塔身;江都水利樞紐的水流聲中,流淌著古人治水的智慧回響……近日,來自上海海事大學“心引力·航跡”實踐隊的俄羅斯籍留學生Rinata Isaeva和中國學生沿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絲”)足跡,走進江蘇省揚州市,通過組織中外學生踏訪千年海絲地標、錄制《航運青年說》視頻等形式,沉浸式體驗海絲文化,用鏡頭講述所見所聞,向世界傳播中國故事。
◆ 行走的“海絲課堂” ◆
在實踐隊成員探訪揚州海絲地標的過程中,古運河碼頭東關古渡磨平的石階、大運河博物館里帶阿拉伯文的瓷碗、京杭大運河揚州段的古老堤岸,都讓海絲文化變得可觸可感。一路走來,揚州作為昔日海絲重鎮的繁華圖景在眼前徐徐展開。這里曾是商船云集的“國際碼頭”,是絲綢、瓷器遠航的節點,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場所。
留學生Rinata感慨道,“希望能繼續和大家共同探索中國海絲文化。以前只知道俄羅斯的皮毛、蜂蜜通過陸路銷往東方。現在知道精美的中國瓷器和絲綢,原來就是從揚州這樣的港口啟程,經漫長海路或轉陸路,最終抵達我的家鄉。能站在這里,感覺非常特別。”此次實踐將書本中的中國海絲文化鮮活呈現,隊員們的每一步足跡,都如同與歷史的親切握手。
談及為何邀請留學生擔任主講人,連續兩年參與暑期實踐的吳禮敏告訴記者,“我們希望以外籍友人的視角解讀海絲文化,讓開放包容的海絲精神真正地融入實踐。”由于留學生主講人對部分歷史細節不熟悉,實踐隊成員就先帶她走訪地標、細致講解,再讓她結合自身經歷談感受,幫助她的表達更自然。考慮到留學生主講人的中文能力有限,實踐隊成員先幫她把講解詞簡化成短句,并標注好拼音。拍攝時多拍留學生與地標互動的畫面,比如指著古瓷碗微笑,以鏡頭語言進行補充。
談及在實踐和團隊協作中的收獲,吳禮敏說,“團隊協作的經歷讓我們明白,海絲文化的包容,正體現在解決差異、尋求共鳴的過程中。在揚州探訪海絲文化的過程中,包容這一精神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海絲文化中的包容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消化、融合與再創造。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意味著在跨文化交流時,要學會尊重差異,以理解代替隔閡,用協作化解分歧。在多元環境中既堅守自身,又接納他人。在堅守文化根脈的同時,讓包容成為催生新生的沃土。”
◆ 青春的傳承答卷 ◆
揚州作為海絲重要節點,有很多歷史遺跡和非遺傳承。走在揚州的街巷里,仿佛能聽見波斯商隊與中國工匠的討價聲,看見滿載絲綢的商船揚帆起航的瞬間。
在探訪中,隊員們產生一種想讓“千年故事繼續被聽見”的使命感。這樣的使命感也體現在《航運青年說》視頻中,實踐隊隊員用青年視角講述航運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性,并用無人機等鏡頭,多角度展現揚州等海絲城市的文化風采。為了拍攝,實踐隊隊員頂著高溫,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提前去預設拍攝的地點進行踩點;炎炎夏日里,負責后勤的隊員悉心照顧意外中暑的隊員……這些分工里,都是合作精神作為海絲文化底蘊的真實寫照。
傳統思政課多在校園,這一次,課堂在運河邊,在碼頭旁。談及參與拍攝視頻的感悟,吳禮敏說,“立足本次實踐,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開放包容的精神,堅定了傳承和弘揚海絲文化的信念。同時,我也意識到,作為新時代的航運青年,我們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更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青春之力推動海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采訪的最后,記者問吳禮敏會用哪個詞概括此行,她脫口而出:“傳承。”在她看來,傳承對于實踐隊隊員們而言,首先是一場雙向的對話。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實踐隊成員深入了解了揚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城市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海絲文化也以其歷久彌新、經久不衰的活力讓隊員們領悟到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選擇“傳承”這個詞,因為它既飽含了對歷史的敬畏,更承載著對未來的期許。
正如大運河的水千年流淌卻始終鮮活,“心引力·航跡”實踐隊的腳步仍在繼續。這些年輕的航運人,正以探索者的熱情、傳播者的擔當,讓海絲文化從歷史課本走向世界舞臺,讓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精神,隨新時代的航船遠航萬里。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
編輯:陸天逸
來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時青年報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