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至13日,以“開放合作:賦能新質生產力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簡稱上交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行。上海海事大學7項創新成果在高校展區展出,項目涵蓋海洋新能源、海洋材料、船舶節能和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其中,由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范潤華團隊研發的“具有防腐防污功能的先進涂層材料”獲本屆上交會智能海洋工程與裝備先進項目獎;商船學院教授高文忠團隊研發的 “海洋溫差發電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綠色能源與儲運先進項目獎。
6月12日上午,“海洋溫差發電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在上交會高校展區“創智匯”活動中開展項目路演。該系統是一種利用海水表層和深層溫差進行發電的可再生能源系統。相比傳統固定式海洋溫差發電系統,浮潛式海洋溫差發電系統具有“可浮可潛”的特點,能夠根據環境需求調整運行狀態,在正常情況下浮于水面進行發電,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可潛入水下,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商船學院教授王忠誠團隊研發的甲醇增程動力船,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運行模式及同步補能續航,全航程采用增程模式推進。采用該項目技術的國內首艘甲醇增程動力船“中山1號”于2023年12月在廣東省中山市試航成功,航行全程實現了零碳排放、超低污染。
物流工程學院正高級工程師宓超團隊研發的雷視一體機,采用基于深度學習的機器視覺技術,克服單一傳感器在目標定位精度、應用條件及功能擴展上的限制,實現了全天候車輛監測與跟蹤。該設備還配備車輛軌跡預測自糾正算法,能基于車輛軌跡實現異常交通行為的準確識別。
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類延華團隊研發的免排放鋁合金高性能膜表面新型處理技術,采用微氟催化,與硫酸法相比,工藝簡單,免水洗無排放。膜性能在多個方面獲得提升,為綠色環保新產品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除上述成果外,信息工程學院教授、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曾衛明團隊研發的“視頻卡口船舶碰撞智能態勢感知與提醒”和“海員腦可塑性與職業適應性評估大模型”等2項成果以展板形式在展會上展示。
編輯:胖雨珊
責編:胖雨珊
審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