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的一個清晨,黃浦江上薄霧初散,木質船槳劃開沉寂的水面。一群年輕的上海海事大學學子,憑借簡陋的舢板和一腔熱血,開啟了學校歷史上首次舢板遠航壯舉。
2025年6月15日,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暨上海海事大學首屆舢板遠航四十周年大會在上海海事大學航運科技創新大樓會議室拉開帷幕。這場跨越四十年的重逢,不僅是一次對航海精神的集體回望,更是一曲寫滿堅守與傳承的藍色詩篇。
時間回溯至198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響應“振興航海,從我做起”的號召,上海海運學院(上海海事大學前身)25位師生(6名教師19名學生),駕駛3條無動力救生舢板,從上海高橋碼頭啟航,目標普陀山。這支由時任上海海運學院團委書記、舢板隊隊長高德毅帶領的隊伍,面臨的是300余海里的未知航程與東海臺風的生死考驗。憑借堅韌意志與專業素養,他們歷經8天風浪洗禮,成功抵達目的地,開創了中國高校帆船遠航的先河。
首屆舢板遠航的成功,為上海海事大學播下了深藍夢想的種子。次年,學校的“天鷹”“天琴”號遠洋訓練帆船,開啟了更宏偉的征程。從廈門至上海,再到歷史性地往返日本神戶。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天鷹”號更在“環中國海帆船拉力賽”中勇奪亞軍,揚國威于海上。
上海海事大學校長初北平在會上高度頌揚鄭和“敢為天下先、開拓進取、和平友好”的航海精神和四十年前首屆舢板隊員“不畏艱險、勇立潮頭、團結拼搏”的壯舉,強調這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舢板遠航的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海大校園,激勵著一代代海大學子胸懷大海、志存高遠。
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咨詢專家,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原副書記、市教委原副主任、學校首屆舢板遠航隊隊長高德毅深情回顧了四十年前首屆舢板遠航時的場景。“當時條件簡陋,使用實習船上的舊救生筏和毛竹桿搭建簡易設備。學生們克服暈船等困難,安全完成航行任務,培養了高度的責任感和科學態度。”他指出,航海精神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特質,無論學生從事何種職業,這種精神都能激勵他們在國家發展中貢獻力量。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航海精神薪火相傳。紀念大會上,老隊員們深情回憶驚濤駭浪中的團結與拼搏。高德毅表示,舢板賦予的是“融入血脈的精神力量”。這份力量已融入學校血脈,從老隊員發起的校友帆船俱樂部,到融入思政教育的“行走的藍色課堂”,激勵著新一代海大人傳承和發揚航海精神。
620 年前,鄭和下西洋開創了中華民族向海洋開拓的先河;40 年前,首屆舢板遠航開創了上海海運學院舢板海上遠航的歷史。校友帆船俱樂部會長隋浩感慨道:“四十年前,我們25位師生用雙手劃出的不僅僅是300余海里的航程,更是劃開了中國高校航海運動的先河。希望海大的師弟師妹們能夠繼續的努力,把海事大學的藍色基因和航海精神繼續傳遞下去。”
手撫傳承數代的《帆協紀事》,翻閱第一章的遠航史,上海海事大學帆船協會會長吳思穎感慨萬千。作為一名內陸長大的孩子,她坦言是在前輩們的風雨帶領中成長,才逐漸觸摸到“航海精神”的溫度——那是對未知的敬畏與迎難而上的勇氣。她表示,將不負學校與校友的支持,將敢為人先的航海精神與和平合作的價值理念代代相傳。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副研究員中國海洋極地探險報道者吳鈞帶來了“翟墨船長南極行”的精彩宣傳,讓與會師生共同感受了航海人的壯舉。并邀請更多人參與和支持此次環南極洲航行,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感受航海的魅力與意義。
四十載劈波斬浪,四十載弦歌不輟。從黃浦江畔的小小舢板到跨越重洋的巍巍巨輪,航海人的拼搏精神永存,航海精神將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水平海事大學的新航程中,駛向更遼闊的深藍。(焦玉玲)
責任編輯:薛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