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舞臺劇搬到校園,上海海事大學學生化身沉浸式校史體驗劇主演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
當舞臺劇搬到校園,學生化身主演,以沉浸式課堂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能給參演和觀演的學生哪些感觸和感悟?6月12日,上海海事大學上演“致敬航海先驅,逐夢海洋強國”——沉浸式校史體驗劇《陳嘉震》。在該校航海廣場,這堂時長1小時的沉浸式、情景式、互動式情景體驗劇精彩開演:慷慨激昂的話語、至情至深的演繹,將現場觀看的近百名師生帶進中國航海高等教育發展的時光隧道。
== 查閱大量資料,加深角色理解 ==
“祖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中,我要回國參與抗日!”“可是再堅持幾個月,我們就可以拿到畢業證,會有更好的發展機會。”陳嘉震和幾位同學正在為了是否回國的事情發生爭論。最終,五位少年在“喝了這碗酒,壯士一去不回頭”的承諾下,共同舉杯,準備重回祖國……這幕場景出現在情景體驗劇第一幕“歸國參戰”。
一部情景體驗劇,一堂育人課。來自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朱晨曦是第一幕“陳嘉震”的扮演者,談及前期準備,他告訴記者,不僅深入了解陳嘉震老校長的故事,感受到陳嘉震老校長年輕時“一腔熱血,滿腔熱忱”,還觀看之前版本《陳嘉震》的演出錄像,學習劇中專業演員的演技,反復打磨。“‘喝了這碗酒,壯士一去不回頭’,這是我對劇本角色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劇中年輕的陳嘉震在海外得知家國危難后,毅然決然選擇報效祖國回國參戰的片段,深深打動了我。今后我也要腳踏實地學習,從學好自己的專業課程開始,為航運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啃劇本、摳細節、反復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王祉衡同學在第三幕“入黨宣誓”中飾演陳嘉震。對于他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演好老年時期的陳嘉震先生。“我飾演的陳嘉震老師,雖然68歲才入黨,但他的入黨信念是堅定的。對他來說,入黨不僅是一種政治追求,更是一種精神寄托和人生價值的體現。”
在前期準備和排練期間,王祉衡不僅搜索了大量陳嘉震先生的資料,還請教了既是黨員又是退伍軍人的父親和外公,再融入自身對角色的理解,對著鏡子反復練習。“當我真正了解那個年代后,說臺詞時充滿了真情實感。我還特意學習如何演好一位老人,學習老人的姿態與語言,老人說話是循循善誘,娓娓道來。為了更加貼近角色設定,我戴上了一頭灰白的假發。”
記者了解到,此次情景體驗劇共包括“歸國參戰”“繩結比賽”“入黨宣誓”“古今對話”四幕,講述了中國航海教育先驅者陳嘉震青年時遠赴英國留學,在國難當頭之際毅然歸國參戰;壯年時治學嚴謹、致力于發展我國航海教育,提高我國航運實力;老年時為追尋畢生的信仰,年近七旬仍堅持入黨的傳奇經歷;融入“古今對話”,體現航海教育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師生親身參與到校史學習、角色打磨、現場演出等環節,在校史中感悟先輩精神,砥礪報國之志。
== 舞臺搬到校園,感悟大師精神 ==
身處校園,仿佛穿越時空,回到校史體驗劇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現場觀看的傅品慈同學滿懷感慨地說:“今天的課堂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我全程沉浸其中。尤其是看到陳嘉震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報效祖國的場景時,他的愛國情懷與堅毅精神讓我深受感動,讓我堅定了未來為航運業努力奮斗的決心。”
校史體驗劇四幕分別由學校經濟管理學院、商船學院、物流工程學院和交通運輸學院4個學院的學生報名參與排練和演出,參與第二幕演出的張烜烜同學來自商船學院。在排練和表演中他感觸頗深:“我所飾演的趙錫成先生,終生服務于航運事業。我印象最深的臺詞是,‘在大海上一定要沉著冷靜,一個小的失誤就可能釀成一場大的事故。’在今后的專業學習中,我也會時刻注意細節,爭取能夠成為一位合格的航海人。”
記者了解到,此次師生演出的校史劇《陳嘉震》,是上海市教育系統重點扶持的“向大師致敬——大師系列校園劇”項目之一,2020年11月,該劇在上海海事大學大禮堂上演,在校內師生中引起了積極反響。本次演出對劇本作了相應的修改,更適合校園真實場景的演繹,真正做到讓師生參與進來,讓校史活起來。本次情景體驗劇由上海海事大學團委進行整體設計、統籌協調。
談及打造情景體驗劇的意義,校團委書記趙大為表示,我們把大師劇從舞臺上搬到同學們生活中,讓師生在表演、觀看的沉浸式體驗中感受陳嘉震先生對于航運事業的熱愛,對中國航海教育、航海事業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譜家國情懷,揚海大精神。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
編輯:陸天逸
來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時青年報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