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10日電(許婧)上海海事大學堅持把開展主題教育同推動學校中心工作相結合,同高質量特色發展相結合,深度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將課堂搬到藍色海上國土,努力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航運強國建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扎實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聚焦特色化高質量發展,開展藍色“理論課堂”
“2020年,中國通過海運進出口的商品價值為2.5萬億美元,占當年中國貿易總額的53%”;“到2022年全球,前20大吞吐量港口中,我國占15個,且前5名均是中國港口。”這一連串讓人心潮澎湃的數據,來自上海海事大學黨委書記宋寶儒為師生黨員講授的主題教育專題黨課。

宋寶儒以“提升服務海洋強國、航運強國建設能力”為題,通過大量翔實數據、生動案例深入闡述了經濟發展與海洋強國、航運強國建設的內在關系,以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推動海洋強國、航運強國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物流工程學院的姚冉耀同學表示:“通過學習,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學習好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對于我們青年學生來說,只有了解最新的航運技術,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才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為航運業的繁榮和發展作出貢獻。”
上海海事大學堅持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開展主題報告、聯學共建、理論研討等。邀請海事局等業內知名專家講授行業前沿、邀請船上黨員干部作航海航運專題講座,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開展形式多樣學習實踐活動,使海洋強國戰略入腦、入心、入行。依托《中國航海史》等上海高校思政“金課”,帶領學生在洋山港四期全自動化碼頭參觀學習,在“雪龍”號科考船內聽南北極探險故事,在“吳淞”號組合式液貨模擬船上了解貨艙以及如何裝卸貨物,在天文館探秘星辰大海……精彩的內容吸引在場的每一位海大學子全身心投入到《中國航海史》的課程中。課程一經開設就打響了知名度,備受學生歡迎。
聚焦專業能力提升,構建藍色“海上課堂”
將“大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同向發力、協同育人。開展“海上師者——聚焦航運特色 引領教師思政”系列活動,在郵輪、科考船上設教師思政課堂,分批組織非航海專業教師登船學習,由參加過南極科考、具有豐富航海經驗的教師帶領參觀講解,打通教師了解海洋、航運的“最后一公里”,推動教師轉型,更好融入學校航運物流海洋領域特色。

依托“海瀾文化節”“航行實習”等載體,安排學生登船參加綜合實訓,開展科技賦能、智慧船管案例分享,幫助學生接觸先進航海技術、了解航運管理業務,提升學生在港航企業的就業比重,鼓勵師生積極獻身上海世界一流國際航運中心和海洋強國、航運強國建設。研究生海瀾文化節自2007年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三屆,在青年學生思想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成長等各方面取得了成果。今年海瀾文化節以“百年航程路,研學新征途”為主題,開展航運文化講座、校史知識競賽、青島研學科考、獻語海大、榜樣宣傳以及各類學術交流會等一系列文化建設活動。
2023年上海海事大學航海類學生航行實習于5月開啟,學校商船學院首批133名同學順利登上停泊在江蘇鎮江大港碼頭的學校實習船“育明”輪,正式開啟為期4周的航行實習。“育明”輪船長與政委高度重視學生實習工作,抽調船上精干力量全力協助學生登船及物資搬運等工作,為學生掌握航行知識、了解船員工作與生活提供了難得的實踐經歷,將進一步提升航海類學生的培養質量。
聚焦產教融合,打造藍色“校企課堂”
學校注重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融合,推動產教融合,提高行業貢獻度。學校與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續簽合作備忘錄,在人才培養、知識共享和學術交流等領域深度合作,共促兩地航運業可持續發展。與船舶與海洋工程特種裝備和動力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簽署實驗室建設責任書,拓展有組織科研的深度與廣度,推進綠色航運發展。
學校與中遠海運、招商局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強化科研交流,培養符合新時代港航物流企業需求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今年4月學校與中遠海運集團又簽署了新一輪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進一步發揮各自優勢,創新合作機制,搭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務實高效的校企合作平臺。

學校研究生院及青島研究院攜手青島市交通運輸局、市北區人民政府、洲際船務集團等政企單位,舉行2023年研究生產教融合專業實踐活動——航運科考,精心選拔優秀研究生赴青島參加科考實踐。政企校三方共同設計航運科考內容,提供科技賦能、智慧船管案例分享,船舶安全管理系統及機務管理經驗介紹、海上之旅綜合實訓等課程。目前已經舉行兩期,每期40人參加,學習時間為9天。航運科考對于幫助研究生接觸先進航海技術、實際了解航運管理業務,更好開展學術研究提供堅實的實踐基礎。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