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中的創新——上海海事大學學子勇奪第37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中國區決賽《承壓兩次的結構》賽題一等獎并代表國家赴美參賽
日前,第37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中國區決賽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外國語學校舉行,來自全國14個省市及德國、俄羅斯的兩只團隊共408支隊伍參賽。上海海事大學3支代表隊的19名學子分別參加了大學組的《流傳的伊索寓言》《承壓兩次的結構》和《三個動物朋友》三個賽題。其中在《承壓兩次的結構》賽題中,我校榮獲一等獎,獲得參加5月25日在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舉行的第37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決賽的資格。比賽當天,新聞綜合電視臺進行了采訪,上海市教育報對此活動也進行了報道,體現了活動的積極意義及學生們不可思議的創新性。
此次我校《承壓兩次的結構》賽題隊員為由來自2013級的殷飛、沙煜、唐雁、馬驍燚和2015級的王維智、張心怡等同學組成。他們克服寒假、春運等眾多困難,為決賽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隊員們集思廣益運用學到的知識設計并制作結構與道具,這不僅僅考驗著他們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創新精神與團隊精神。從構想到成型,無數方案被提出而后又被否決,但他們帶著成品最終還是在比賽中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頭腦奧林匹克(Odyssey of the mind 簡稱OM)1978年發源于美國,旨在考驗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創造精神與團結精神。1987年,陳偉新和他的同事們把頭腦奧林匹克活動引進到中國,并于1989年成立了中國上海頭腦奧林匹克協會。目前,世界上有包括中國在內的,俄羅斯、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參加。里根、布什、克林頓等前總統以派夫人參加頒獎大會、發表錄像講話、給參賽隊寫信等形式表示對這一活動的支持。
OM活動是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的一個非常有用的過程,它主要通過用簡單的物品來制造出意想不到的工具,或限時解決某項非常急切的問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敏捷能力,應變反應能力,機智靈活解決問題能力,獨立創造和集體配合等能力,讓學生在玩樂中成長,在玩樂中創新。
上海海事大學自2003年開始參加OM比賽,至今已有14年歷史。2003年至2008年,商船學院有個“OM社團”,每年負責全校的OM隊員選拔、培訓、參賽等一系列活動。2008年,社團解散,活動參與中斷。2010年,商船學院“科技創新協會”成立,接手了OM活動。學校于2014年注冊OM會員,編號為31090,此為中國OM協會唯一承認的參賽編號。2013年至2016年,我校代表隊在“科技創新協會”的帶領下,先后獲得全國一等獎兩次,二等獎三次,三等獎三次(不同賽題),上海市二等獎一次,三等獎一次,單項獎一次,最具人氣獎一次。
上海海事大學至今已參與12屆頭腦奧林匹克中國區決賽,12年的積累,12年的沉淀,他們終于更上一層樓,在OM道路上,在創新的過程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們陪跑了 11年,終得榮耀。
海大學子在OM比賽中還有一段路要奔跑,在創新的路上,還有一座座高山需要我們跨越。經歷了一個很nice的拐點,相信他們以后的天空更加開闊,勇敢的小海燕們將更加矯健地搏擊巨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