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群校長與吳淞商船“忠信篤敬”校訓
王伯群(1885 — 1944) 名文選,字字行,貴州興義人,年幼時從父學易、書二經,又學陽明學、四書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王伯群等四人由興義縣首批以公費選送日本留學,就讀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系。在日本與章太炎等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與革命活動,并與梁啟超結識。
1912年,辛亥革命后,王伯群由日本回國,在上海加入章太炎、程德全組織的“中華民國聯合會”,發展革命勢力。應章太炎之邀,出任《大共和日報》經理,宣傳孫中山革命思想。時梁啟超在京組織進步黨,邀王任干事。
1914年,王伯群在北京參與制定《中華民國約法》。當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時,王伯群與梁啟超、蔡鍔等決定以滇黔為發難地共舉反袁義旗,王專程回貴陽與貴州巡按使戴戡及貴州陸軍第一團團長兼護軍使署副官長的胞弟王文華策劃反袁,后又與戴戡于1915年10 月下旬應蔡鍔、梁啟超之邀赴天津謀劃反袁大計。11月17日,王伯群、戴戡和蔡鍔、梁啟超、湯覺頓、蹇念益、陳國祥七人在天津召開會議,確定了滇黔武裝起義的方案。會議決定王伯群先回滇黔作起義準備和策動貴州起義,梁啟超負責策動廣西,蔡鍔負責策動云南。袁世凱稱帝時云南即宣告獨立,而后貴州、廣西響應,以云貴之力奪下四川,以廣西之力平廣東,約三月后會師湖北、定中原。這就是策劃反袁戰爭的著名的“天津會議”。
會后,王帶著梁啟超親筆草擬的滇黔兩省起義時發布的通電、檄文稿《云南致北京警告電》、《云南致北京最后通碟》、《云南宣布獨立電》、《貴州宣布獨立、滇黔共同討袁電》、《云貴致各省通電》、《云貴檄告全國文》等經香港、越南入滇。
12月2日,袁世凱稱帝。王伯群加入到蔡鍔領導的云南反袁斗爭中,為了避免其舅父——軍閥劉顯世將槍口指向討袁護國志土,積極說服其其參加“倒袁”斗爭中。1916年護國戰爭勝利后,王伯群任貴州督軍府總參贊及黔軍總司令部秘書長、黔中道尹等職。在民國初年復雜多變的政治風云中,王伯群積極追隨孫中山,1918年,王伯群入廣州護法軍政府。次年加人中華革命黨,以廣州護法軍政府議和代表身份赴上海出席議和會議。1920年,在廣州任大總統府參議兼軍政府交通部長。
1924年,孫中山倡議南北協商,和平統一。王伯群隨同孫中山北上,奔走各方。王伯群與孫中山結識於同盟會在日本成立的初期,正是這非比尋常的友情,孫中山寫下了“讓人非我弱、得志莫離群”贈予王伯群。1925年,孫中山北京逝世,王繼承遺志,回上海繼續活動。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王伯群出任上海財政委員會委員。1927年,王伯群任國民政府政治會議委員、交通部長兼交通大學校長及招商局監督。時因連年兵禍,交通事業備受摧折。王上任后,擬定交通事業革新方案,主張振興鐵路,統一郵政,創辦航空,發展電訊,整頓交通教育,并擬有具體辦法。任中身體力行,致力于交通改革,發展民族交通事業,并多有建樹。其主要政績有:收回外人主持之財政,免去法國人鐵士蘭郵政總辦職;建立財政儲金匯業局和真茹國際大電臺;取消外國人在國內設立的電信營業局,設立國際電信局;開設南京、上海、武漢、青島自動電話;將建設委員會在各地所設之無線電臺收歸交通部統一管理;接收英國人所設煙臺、威海衛水線收發處;將腐敗的招商局收歸國營;恢復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停止海關、海鄉的航空管理局,創設航政局接管其事,推行新政;設立滬、蓉航空管理處,開通定期航班,并與美商合辦中國航空公司,與德商合辦歐亞航空公司;訂立重要交通法律、法規。是時,航空方面已有一定系統,完成立法程序。而電信條例、財政匯兌國立法及郵政儲金法已頒布施行。
由于國民黨內派系斗爭傾軋,三十年代開始,王伯群逐漸淡出政壇,并逐漸轉向“教育救國”。1928年秋,王伯群、招商局總經理趙鐵橋倡導恢復吳淞商船學校,具體由吳淞商船校友,時任交通部航政司船務科長楊志雄負責籌辦,收回吳淞校舍,于1929年9月1日正式復校,定名為“交通部吳淞商船專科學校”,1929年10月8日,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正式開學,并將1929年10月8日定為復校紀念日。王伯群出任復校后的首任校長,親自為學校題寫了“忠信篤敬”的校訓,懸掛于學校禮堂入口處。
“忠信篤敬”四字校訓來源于《論語·衛靈公》,孔子的學生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翻譯成白話文,即“言語忠誠老實,行為敦厚嚴肅,即使到了外邦,也行得通。言語欺詐虛偽,行為輕浮狂妄,就是在本鄉本土,難道行得通嗎?”)王伯群校長題“忠信篤敬”,目的在于從“言”和“行”兩個方面,“寄學生以品學兼優的希望,以求世界影響”。
吳淞商船“忠信篤敬”校訓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是儒家思想精髓,“言忠信”、“行篤敬”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內在要求,也蘊涵了吳淞商船的精神追求與辦學理念。
1932年,王伯群先后辭去交通部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等職。1943年,當選國民政府委員,任國史館籌備委員等。抗戰期間,王伯群任“私立大夏大學”校長,在貴州還極力實業救國,先后發起組建永仁兩岸川鹽運銷處、聚康銀行、聚康公司、利民公司等。
1944年12月20日,王伯群因病逝于重慶,終年60歲。遺著有《交通事業改革方案》、《電政設施三年計劃》、《航政建設綱要》、《伯群文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