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參與,互動,交流——記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Seminar教學實踐
為了改革傳統教學方式,變單向“傳授——接受”教學模式為互動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參與科研與實踐的機會,啟發其開動腦筋、提出與分析問題,運用換位思考方式,形成獨立處理問題之能力,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于7年間形成了利用課余時間的互動教學模式——Seminar教學活動,并取得了一定收獲和成果。
這種新型教學模式——Seminar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嘗試采用各種途徑來改善學生實踐不足的狀態,盡可能地利用課外時間,提高大學生的科研和實踐能力。通過Seminar教學活動建立以學生為主的研究團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其形式是以學生為主并配備指導教師組成,其方法是在正常課堂時間外,利用課余時間,對某專業領域進行拓展學習、專業輔導、課題研究和論文指導。目的是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團隊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
形成師生互動的教學環境
由于目前高校內基本上都采用大班化教學模式,所以在課堂上想要實現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活動很困難。而如何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化活用,并走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怪圈,是很值得所有中國教育界人士思考并解決的問題。為此,經管學院工商管理系也進行了不少探索和實踐,終于在Seminar教學活動中摸索出幾種形成師生互動教學環境的比較理想的做法。
工商管理系教師們首次創建了專業指導老師、班導師和輔導員三結合形式的課外教學隊伍。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學習小組,以課堂內容為基礎,拓展至課外知識。與此同時,把原來各自為政的學生管理、教學研究和培養機制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了三合一管理機制。
在經管學院大力支持下,老師們還專門為小組提供了專用教室,同時還配備了電腦和投影儀等一系列設備。秉持“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師們還預留了自己的科研經費,來支持學生的實踐活動。
得益于現代便捷的通訊,教師們隨時和學生們保持聯系,以便學生一有問題時就能找到他們,也方便他們布置課題任務。值得一談的是,學習小組還建立了如QQ群、飛信群等網絡群體與老師進行即時交流,討論學習中的新問題,可謂是充分利用了現今信息時代的優勢。
構建科研與實踐教學平臺
2006年開始,工商管理系就搭建了讓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活動的平臺——Seminar學習小組,讓他們根據自身興趣愛好,以小班化的形式參與指導教師專業領域的科研任務。盡管開始時,學生們對此毫無頭緒,一籌莫展,但通過細心講解和輔導,并通過各種形式,終于讓他們從簡單的數據收集等入手,逐漸向更高層次的專題報告、文章發表等進展。見證他們的進步,正是老師們最大的幸福。
而為了更全面了解國內大學本科生目前科研和實踐能力的現狀,工商管理系教師還組織學生自行設計問卷,對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53所大學發放了關于本科生科研與實踐的調查問卷。通過對收集來的數據分類匯總,分別由學生對科研能力、實踐環節、團隊合作、互動教學等四個專題進行了分析、總結。同時,教師們也給與全方位的指導,讓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結合企業目前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提出涵蓋自己觀點和建議的論文。學生們曾先后在各類雜志上發表近10篇。同時,工商管理系教師們還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上海市“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建設項目的相關子課題內容讓學生參與收集資料、展開討論并對比國外情況,以報告的形式,分析國內的現狀,并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等。通過Seminar教學活動進行課外討論和專題研究,讓學生們自己好好動手實踐了一番。
“通過Seminar教學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科研熱情,提高了學生們對科研的興趣,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增強了信心、開拓了視野,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和挖掘自身潛能的平臺。” 工商管理系老師欣慰的說道。
打造一支研究性學習梯隊
在Seminar教學活動中,工商管理系的老師們主要采用以高帶低、以老帶新的方式,使本科生科研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得以持續發展。目前大多數學習團隊,是以碩士及本科生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形成的學習梯隊。并按本科生科研與實踐能力強弱,分別給與不同指導和幫助,以利于學生適應相應角色要求。同時盡可能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和教師個人的人脈關系,盡量多安排學生和企業接觸,使其獲取對企業的感性認識和第一手資料。通常是采取選擇性課題,自主性課題和受托性課題三種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方式確定學生的研究課題。
經驗成果
總結工商管理系7年來的Seminar教學實踐活動,不禁令人感嘆:學生們的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及想象力真是不可估量,只要積極引導及并給與其一定展示舞臺,他們的才能和潛力的發揮就將超出人們的想象。
以下是7年實驗性教學實踐的經驗和成果:
1、提高了本科生參與科研與實踐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學生從茫然、不知所措、不了解,到喜歡、主動、自愿參與科研和實踐的過程中,傾注了教師們的大量心血和汗水。通過示范、演示、講解等各種方法和手段,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堅持和努力,科研和實踐能力是能得到鍛煉和提高的。
2、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由于學生直接參與教師們的科研項目,因此,學生和教師們的交流和接觸的機會就會增多,無疑這為教師了解學生以及學生信任教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同時,在科研項目和實踐過程中,既可以讓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到學生存在的困惑和需要改進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們及時糾正和補充在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中的不足。
3、加強了團隊協作能力
一般情況下,學生們想要個人完成一項科研任務或實踐操作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團隊協作、互相配合、相互討論、統一思想便是完成任務的前提。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團隊精神,就是將來社會和企業所需要的新時代大學生的新風貌。
4、形成了學術性研討的氛圍
由于學生們參與科研和實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學術性討論的氛圍濃厚了,學生們之間的交流和討論的話題已經不是游戲玩的怎么樣,而是資料收集的如何了,課題進行到什么程度,論文何時可以發表等研究性問題,學術性氛圍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5、提高了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Seminar教學活動對學生科研與實踐能力鍛煉的效果,在畢業生就業中得到了體現,堅持參加活動同學的就業在量和質上與不參加的同學相比都有明顯的優勢。況且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校期間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必將在今后工作崗位上發揮出巨大潛力。
展望未來
??? 而當談及對未來的展望時工商管理系教師們表示:今后,為了配合本科生教學改革,他們會不斷改進和創新課外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積極開展校企互動交流,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和認識企業,為本科生早日融入社會提供平臺。相信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Seminar教學活動將來一定能夠結出更為豐碩的果實。
2013年11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