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新型介孔半導體金屬氧化物氣敏材料及器件
主要內容: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氣體傳感器(MOS)具有成本低廉、可集成化程度高等優點,在環境監測、國防安全、工業生產等領域被廣泛應用。目前主流MOS氣體傳感器通常是基于傳統粉體氧化物材料作為敏感層,器件普遍存在選擇性不高、靈敏度低等缺點。探索高比表面積、高活性半導體氧化物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器件構筑策略,有望解決上述難題。我們團隊利用自行設計的富含sp2雜化碳的嵌段共聚物與無機前驅體進行共組裝,利用溶劑揮發誘導自組裝策略,合成了具有較大孔、孔壁高度晶化的高活性介孔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并將其應用于高性能的MOS氣體傳感器方面,探究了其氣敏性能與材料組成、微納結構之間的關系,結合原位技術揭示氣敏傳感過程的表面催化反應機制,創制了一系列高靈敏度、高選擇性的氣敏材料,并研制了多款高性能氣體傳感器原型機。
專家姓名:鄧勇輝
工作單位:復旦大學
專長和學術成就:長期從事新型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非均相催化、氣體傳感領域的應用研究。設計合成了多種新穎兩親性嵌段共聚物結構導向劑(軟模板劑),并基于特殊分子組成和超分子自組裝特性,提出了兩親性分子誘導的界面組裝方法,實現了多種介孔涂層在功能膠粒表面的可控構筑,創制了具有獨特核-殼結構的新型功能介孔催化劑載體材料,該方法被用于規模化制備微孔-介孔核殼分子篩催化劑,成功用于重油加氫裂化工業過程;提出了配體輔助協同組裝方法和積碳支撐晶化等策略,解決了介孔半導體金屬氧化物熱穩定性差結構、易坍塌的難題,創制了一系列高結晶度的介孔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實現了多種氣體的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傳感檢測,研發了多款介孔氣敏傳感器原型機器,開辟了介孔材料氣體傳感研究新方向。發表SCI學術論文180余篇,引用14000余次(h指數62)。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在Nat.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刊物論文共計100余篇,應邀在Acc. Chem. Res.、Chem. Soc. Rev.等刊物撰寫綜述論文,出版英文學術專著一部。
專家簡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三),2014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2020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2014-2020年連續7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用學者。2021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獲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目前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上海市科委基礎重大項目、基金委面上項目以及企業合作課題等。
時間:2021-11-05 13:30:00
地點:行政樓128
新型介孔半導體金屬氧化物氣敏材料及器件
( 講座具體信息以數字平臺通知為準!)

掃碼分享本頁面